2024海南自学考试00159高级财务会计复习提纲(一)
1.会计准则——又称“会计原则”。是打造在会计目的、会计假设及会计定义基础观念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情所依据的定义和规则。
2.会计报表目的——又称“会计目的”。是指会计是为什么人提供什么会计信息,与满足会计报表用户的那些需要。会计目的是打造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基础,是会计理论基本结构的最高层次。
3.外币买卖——是指企业以非记账本位币进行收付、结算等业务。
4.即期汇率——是外汇交易成交后第二个工作日应交割的外汇汇率。
5.汇兑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外币业务在折合为记账本位币时,因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记账本位币的折算差额和不同于外币兑换发生的收付差额,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6.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将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致使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7.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将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致使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8.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依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包含可抵扣亏损和税款递减)计算的将来期间可收回(可抵减)的所得税金额。
9.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依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将来期间应对的所得税金额。
10.上市公告书——是股份公司股票获准在证券交易平台买卖后,其管理当局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股票上市状况信息的书面报告。
11.分部报告——是指对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按其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部或区域分布)编报的有关组成部分收入、成本、收益、资产、负债等信息的财务报告。
12.将来适使用方法——是指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将来发生的买卖或者事情,或在会计估计变更当期和将来期间确认会计估计变更影响数的办法。
13.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买卖或事情由原来使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
14.筹资出租——是指出租方和承租方在资产出租合同中约定租金总额后,承租方按期支付租金,同时对租入固定资产未付租金部分给付利息。
15.售后回租——是指企业(买主兼出租人)将它拥有些自制或外购资产售出后再出租回来的出租业务。
16.或有租金——是指金额不固定,以时间长短以外的其他原因(如销量、用量、物价指数等)为依据计算的租金。
17.金融远期——是指在确定的以后某一时间根据确定的价格购买或供应某项资产的合约。
18.金融互换——是指当事人根据肯定的条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不同金融工具交换的合约。
19.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来自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非常可能发生的预期买卖有关的某类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
20.被套期项目——是指使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且被指定为被套期对象的项目。
21.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买卖或事情。
22.控股合并——是指企业通过回收其他企业的股份或相互交换股票获得他们股份,达到对其他企业进行控制的一种合并形式。
23.购买法——是指将企业合并视为某企业购买其他企业净资产行为的企业合并会计的核算办法。
24.合并财务报表——是指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报告主体,由母公司依据母公司和子企业的个别单位财务报表编制的,反映母公司及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情况、经营成就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25.抵消分录——是指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用来抵消集团内部经济业务事情对个别财务报表影响的会计分录。
26.集团内部经济业务事情——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事情。它包含集团内部投资事情、集团内部买卖事情和集团内部借贷事情等。
27.通货膨胀——是指在产品经济条件下,因为货币发行量超越产品流通正常需要而导致的单位币值减少和以货币计量的产品价格上涨的经济现象。它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货币购买力的持续降低。
28.一般物价指数——是指按范围广泛的产品综合价格计算的某一时期产品综合价格与基期的产品综合价格的比率。
29.货币性项目——是指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条件下,企业持有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偿付的负债,其金额固定不变而实质购买力发生变动。
30.货币性项目净额——是指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核算中,企业持有些货币性资产与货币性负债和货币性权益相抵后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