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无为的本质就是适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维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老子觉得做学问要每天的增加常识,而体道则要每天削减私欲,损之又损,就达到无为、无为便可以无不为,假如不妄为,那就没任何事情做不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是老子五千言讲的主要问题。天地万物是由道创生的,而道则要依法于最高的准则自然,人要依法地、天、道,便需要也依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自然的体现。
在个人修炼上老子倡导自然无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老子觉得无为便是无私,不争先,置身度外,由于无私,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二章》),无为便是事成后不占有,不自恃,不居功,由于不居功,其功劳不会失去。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无为就要功成身退,这是天道。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夫唯不争,故无忧(《老子》八章),无为就是不争,不争便能取胜而又没祸害。满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满足之足常足(《老子》四十六章),无为就是满足,知止,如此便长满足,可以长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无为就是没我们的私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治国安邦方面,老子用无为思想来解释他的政治哲学。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老子说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祸害百姓,违反天道的行为,所以使百姓饥饿,国家难治。天下利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二十九章),是说统治者采取有为的原则去治理天下,所以只能失败。无为便是指去除私欲,顺着民心,顺着天道去处事的原则。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成也,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三十二章),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遵守天道的无为,则万物将自宾从,自化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无为便是好静,无事,无欲,人民便会顺化,纯正,富足,纯扑。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四十八章),无为便是无事,不制造逆民心,违天理的事端,无事才能取天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无为就是顺从、辅助自然的进步,而不敢干涉。
老子把道区别为天之道和人之道,其中含有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则相比较的意味。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老子倡导人之道应当效法天之道,复归于不争不言,无私无为的自然本性。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样觉得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别,他明确地指出: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里,无为同样是指天然的意思,而有为则是指人为的意思。庄子常常用寓言和比喻来讲明天然和人为。在他看来,牛马生就了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做人为。所以他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就是说,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灭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这样小心地持守下去而不要有所闪失,这就叫做回归本真。《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相传南海的大帝叫闞,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浑沌。闞和忽常常在浑沌之地相聚,浑沌很友善地接待他们,闞与忽为了报答浑沌的恩德,见它没七窍,便为他凿七窍。于是,他们天天凿出一窍,过了七天,七窍凿成了,而浑沌也死去了。寓言通过闞和忽源于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然而世人总是违背其本性,偏要人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只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己所固有些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在此方面,《庄子马蹄》一文讲解得最为详明。《马蹄》一文单刀直入,从马的自然本性说起。马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跃,这就是马的真性。等到后来出了个伯乐,他扬言:我擅长治理马。于是给马烧烙印记,梳剪鬃毛,修刻蹄子,络套马头,然后用绳索把它们拴在一块,用栅栏把它们编在一块,如此一来,马就去世了十之二三。再加上饿它、渴它,急速地驱使它,没完没了地调治它,前面有轭头、嚼子和缰绳的牵制,后面有皮鞭的威逼,如此整治下来,马就去世了超越半数。伯乐治马,陶匠治土,木匠治木,他们所治之物不同,但他们借助智慧技艺进行人为造作的结果却相同,使得所治之物都丧失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在庄子看来,圣人、伯乐及工匠们都有每个都不一样的智慧和才能,而恰恰是这类智慧和才能导致了人和物自然本性的丧失。所以,庄子觉得,工匠们的罪过就是他们用机巧的技术破坏了物的纯朴本性,把物变成了器皿;伯乐的罪过就是他用纯熟的治马术泯灭了马的真性。而圣人的罪过就是他毁弃了人的自然本性。从中大家可以体悟到道家一贯倡导绝圣弃智的良苦用心。
《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庖丁解牛里为梁惠王宰牛的厨师,他手起刀落,一招一式,就像和着音乐节拍跳舞一样,而且游刃有余,干净利索。梁惠王连连称赞,不解其技艺为什么这样高超。厨师讲了一大通道理,究其解牛诀窍只不过八个字: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的实质在于:反对违背人的本性和违背自然法则的肆意妄为。其宗旨在于,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大家可以看到,道家倡导无为,一直是在努力消除现实日常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着有限的常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庄子倡导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但在现实社会中,大家总是凭着那样一点点很有限的片面的常识,依赖着自己几乎没办法控制的现代科技,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大家为了追求自己的进步,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毫无顾忌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了环境的紧急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己的存活。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势必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