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天津自学考试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复习提纲(2)
1.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而采取的手段:设五经博士;打造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格的视学规范;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其次用官禄引诱念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使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能够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备导向用途,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推行。
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只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进步,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只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备鲜明的导向用途。汉代学校系统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国内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
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征: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与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除此之外皇帝也常常去往太学考察,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字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
6.汉代私学兴盛是什么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量的人才,便大力互联网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起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进步;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常见进步,没办法满足念书人的需要,于是私学愈加兴盛。
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征: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出色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征是学、校置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8.汉代私学的种类及其管理特征:种类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蒙学有较适合的教程,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这一阶段的教育主如果巩固书馆的识字成就,同时为专经研习作筹备,并让学童掌握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使用“此相授受”的教学办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9.察举规范的意思: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规范。
10.策问与对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倡导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规范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常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依据临时拟定选士的规范和名目的科目。左
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需要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需要需要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方法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一的规范。(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学校和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需要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可以有一字出入。如此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12.察举制是怎么样选拔人才的,怎么样理解其教育功能?答:怎么样选拔见“察举规范主要科目及其标准”,第一调动了世人念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进步。第二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
13.汉代为加大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什么手段:(1)实行察举选士规范(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意思及差距规范主要科目及标准”)(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方法及其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