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空1分,共20分)
1.《诗》到了____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春秋三传指《________》、《公羊传》、《谷梁传》。
3.《齐恒晋文之事》记述了孟子同________的谈话。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________》。
5.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6.《七哀诗》(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目前的________.
7.《阮步兵集》的作者是________.
8.陶渊明《饮酒》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________.
9.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题又作《________》。
10.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________.
11.杜甫的《________》被叫做生平第一快诗。
12.李贺《雁门太守行》表现大兵压境: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13.欧阳修《醉翁亭记》称野芳发而幽香,这是________季景色。
14.秦观《踏莎行》寓有内涵的名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
15.姜夔《扬州慢》: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郎指________.
16.元好问是________代杰出诗人。
17.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来自于唐代传奇小说《________》。
18.睢景臣《高祖还乡》: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是指仪仗旗队中的________旗。
19.杜丽娘是《________》中的女主角。
20.《哀盐船文》的作者是________.
2、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它字母标号填入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7月》:5月斯螽动股,6月莎鸡振羽。莎鸡是A.公鸡B.蝉C.蝗虫D.纺织娘
2.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于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3.《国语》: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这里的王指A.周平王B.周幽王C.周厉王D.周成王
4.《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洪兴祖B.刘向C.刘安D.王逸
5.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三国志》
6.国内文学史上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成熟的作品是A.《陌上桑》
B.班固《咏史》
C.《古诗十九首》
D.《孔雀东南飞》
7.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源于A.《短歌行》
B.《蒿里行》
C.《观沧海》
D.《龟虽寿》
8.《哀江南赋》的作者是A.江淹B.鲍照C.孔稚珪D.瘐信
9.下列作品用乐府旧题的是A.《送社少府之任蜀川》
B.《长安古意》
C.《春江花月夜》
D.《登幽州台歌》
10.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是指A.筷子B.眼泪C.武器D.首饰
11.下列作品中是晚唐小品文的是A.《种树郭橐驼传》
B.《阿房宫赋》
C.《野庙碑》
D.《柳毅传》
12.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年代是宋仁宗A.庆历四年B.庆历五年C.庆历六年D.庆历七年
13.北宋第一个很多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欧阳修B.柳永C.苏轼D.秦观
14.李清照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鬼雄一词源于A.《诗经》
B.《左传》
C.《战国策》
D.《楚辞》
15.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类大小车儿怎么样载得起源于A.《西厢记诸宫调》
B.《窦娥冤》
C.《西厢记》
D.《高祖还乡》
16.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体裁是A.书序B.诗序C.文序D.赠序
17.明代归有光所属文学流派是A.前七子B.后七子C.唐宋派D.公安派
18.柳遇春这个人物源于小说A.《柳毅传》
B.《错斩崔宁》
C.《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D.《中山狼传》
19.蒲松龄《席方平》:越道避之,因犯卤簿。卤簿是指A.史书D.帐册C.法律条文D.仪仗
20.下列作品中,作者自注称青词的是A.夏完淳《别云间》
B.张维屏《三元里》
C.龚自珍《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D.戚继光《登舍身台》
3、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它字母标号均填入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史传文中的人物,是战国年代的有A.烛之武B.子玉C.孟尝君D.触龙E.冯谖
2.下列作家里,名列建安七子的是A.孔融B.曹植C.陈琳D.王粲E.曹丕
3.下列作品中以李隆基、杨玉环事为题材的有A.《长恨歌》
B.《将进酒》
C.《马嵬》
D.《过华清宫》
E.《轻肥》
4.下列词作中,是豪放词的是A.《念奴娇》(大江东去)
B.《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C.《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D.《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E.《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5.文学史上一般所说的元曲包含A.南戏B.词C.杂剧D.散曲E.传奇
4、简答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空白处。每小题4分,共20分)
1.《哀郢》: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足妾)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这反映了楚国政治日常什么样的情状?
2.说说《木兰辞》中木兰形象的特征。
3.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为何要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之语来点明题旨?
4.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取得仓皇北顾指啥事?作者借此表达何种含义?
5.姚鼐《登泰山记》景物描写的特点有哪些?
5、论述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空白处。每小题9分,共27分)
1.举例说明《过秦论》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用途。
2.王安石《明妃曲》之一(明妃初出汉宫时)那几个方面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
3.从席方平与冥王的斗争中剖析席方平的反抗性格。
6、阅读理解(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相应题号的空白处。共8分)
文长既已不能志于有司,遂乃放荡麯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凤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所有可惊可愕之状,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1.文中论述了徐文长哪几方面的杰出收获?
2.为何徐文长其名不出于越?
3.翻译:
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1、填空题:(15道选10道)
1、古时候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氓》、《7月》是(风诗)。
2、《春秋》是国内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建安七子中文学收获最高的是 (王粲)
4、元杂剧前期最棒的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5、代表清代剧坛最高收获的是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6、《庄子》擅长运用很多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庄子.逍遥游》中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可以理解伟大境界的。
7、初唐四杰是(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和王勃。
8、先秦历史散文进步第二阶段的代表著作是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编年史《左传》和国别史《国语》。
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见于《诗经秦风》中的《蒹葭》。
10、鲲鹏展翅的典故出于庄子《逍遥游》一文。
11、大力宣扬人性善的先秦思想家是(孟子)。
12、杜甫《春望》抒发忧国忧家愁的名句是:(烽火连3月,家书抵万金。)
13、北宋(苏洵)与其子轼、辙,皆当时著名文人,世称三苏。
14、曹植的《洛神赋》是建安时期出色的抒情小赋。
15、唐代文学的进步,大体上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前后起了非常大的变化。
1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的写景名句。
17、屈原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由于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汉代人把这种文体称为楚辞,后世又称_骚体。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国内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_抒情诗诗。
18、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收获最高的一部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9、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出色的后两句为__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_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哪个生?
21、想当年,金戈铁马,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22、天意从来高难问,__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
23、现在憔悴, _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
24、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刘永《望海湖》
25、清代柳泉居士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简短小说集,代表了国内古时候文言小说的最高收获。
26、唐传奇《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27、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该诗句的作者是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8、头上委堕髻,耳中明月珠描写的人物是___秦罗敷_。《汉乐府》
29、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该诗句源于《 _将进酒__》。
30、劝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该诗句作者是___王维__。《送元二使安西》
31、秦使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该诗句作者是_王昌龄《出赛》
3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是韩愈的《_进学解》中的名句。
33、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
水该诗句的作者是_冯延己_。
3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该诗句的作者是_陆游。
2、选择题:(31道选25道)
1、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有(D)
A、《春秋》《左传》 B、《左传》《国语》
C、《春秋》《国语》 D、《国语》《战国策》
2、擅长用构思奇特的比喻和寓言来讲理的先秦思想家是(C)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老子
3、项羽破釜沉舟的事迹发生在(A)
A、钜鹿之战中 B、鸿门宴上 C、垓下突围时 D、乌江自杀前
4、(D)是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改革大旗的作家,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佳句。
A、王勃 B、 王绩 C、宋之问 D、 陈子昂
5、(A)是北宋诗文改革运动的领袖。
A、 欧阳修 B、苏轼 C、 陆 游 D、 柳永
6、元杂剧作家里被王国维推为元人第一的大戏剧家是(D)
A、 王实甫 B、 马致远 C、 郑光祖 D、 关汉卿
7、下面是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是(A)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C、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8、下列不是陆游的诗句是(D)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伤心桥下春波渌,疑是惊鸿照影来。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的作者是(B)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前句
A、黄遵宪 B、龚自珍 C、李清照 D、李商隐
10、秦罗敷是汉乐府(D)一诗中的主人公。
A、《 有所思》 B、《 行行重 行行 》 C 、 《 十五从军征》 D 、《陌上桑》
11、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于( A)。
A、镇江B、南京 C、杭州D、湖南
12、下列词作中,辛弃疾自称为壮词的是(C)。
A、《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B、《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3、《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指淇水,在今(A)
A. 河南 B. 河北 C. 山西 D. 山东
14、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B)
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15、王维《山居秋暝》: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用典故源于(B)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望岳》:岱宗夫怎么样,齐鲁青未了。岱宗指(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如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A. 华山 B. 嵩山 C. 泰山 D. 恒山
17、下列作品中不是新乐府诗的是(D)
A.《卖炭翁》 B.《琵琶行》 C.《长恨歌》 D.《钱塘湖春行》
18、斜阳草树,一般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指(D)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一般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A. 孙权 B. 刘备 C. 周瑜 D. 刘裕
19、诗句外出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D)。
A. 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20、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串全诗的中心景动是(B)。
A.江 B.月 C.花 D.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人传递的并非全然伤感的情怀,他描绘出了世界的漂亮,感慨着生命可贵,诗句有怅惘和感伤之情,但同时也让人警醒,这是唐代年代精神的反映。
21、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是(A )。
A.传奇 B.南戏 C.杂剧 D.院本
22、建安这一年号是(A )
A、汉 B、魏 C、蜀 D、吴
23、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收获的是(B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永明体诗歌 D、山水田园诗
24、建安七子中,文学收获最高的是(A )。
A、王粲B、陈琳 C、孔融D、刘桢
25、著名组诗《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作者是(A )。
A、阮籍B、嵇康 C、鲍照D、庾信
26、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所用修辞手法为(B )。
A、比喻B、互文 C、夸张D、谐音
27、下列源于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中,反映军中苦乐不均的一句是(C )。
A、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很赐颜色 B、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C、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D、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8、神话产生是什么原因 C
A人类了解神是存在的 B神的故事流传非常广 C对不可知力量的人类意识的体现 D大家热爱神化传闻
29、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A.咏怀诗 B.幽愤诗 C.拟古诗 D.悼亡诗
30、导致《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点不一样的重要原因是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备颂世和刺世的不同倡导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